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六十六章 木头和石头(1/3)

第六十六章 木头和石头(1/3)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03();

不管怎样,关卓凡认为,修颐和园,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应当够了。 “另起炉灶”,“新人”办“新事”,尽最大可能禁尽贪污,进步效率,也许还用不到三百五十万两。

关卓凡还有一个重要的减少本钱的门路:少用木料,多用石料。

关卓凡不是学建筑的,但他却知道,中国传统建筑本钱中,占比最高的一项,是大件木料。建筑的体量愈大,大件木料所费,在建筑本钱中的比例就愈高。

说到建筑体量,无过于皇家的宫殿、苑囿、陵寝了。

这些建筑中,大件木料重要用于柱、梁,首先是柱,其次是梁。

问题是,京城在北方,而中国北方是不产这种可以充作巨柱的树木的。

这些树木,都生长在中国的岭南以及东南亚的深山老林。

路途远远,交通亟乏——或者根本没有“交通”。在前产业化时代,把这些宏大的木料,从南方的烟瘴荒莽运出山来,再长途跋涉地运回京城,不知道要费多少工,花多少钱,逝世多少人!

经常为这么一根巨木,就得筑专用的路,造专用的船,劳役浩繁更不必说。到了京城——不必定是北京,哪怕只是金陵这种居南北之中的都城,费银已经数十万两之巨。

在前产业化时代,修一座宫殿,就把国家修破产了,是一点都不稀奇的事情。

比如,颐和园里的佛香阁,阁高十数丈,阁内有八根宏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直贯顶部。原时空的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重建此阁,共费银七十八万两,其中相当部分,花在了这八根巨柱上面。

还有。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本钱虽高,自我保存能力却低。

风侵、雨蚀、虫蛀,木头对岁月最没有抵抗力,更加经不起火灾、兵灾。中国历朝历代,倾无数国力,建成的锦绣宫阙。到如今,剩下了多少?

真是惊心动魄:除了清朝从明朝继续下来的。以及清朝自己修建的——以前各朝的,几乎荡然无存!

关卓凡认为,即便只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多留下几栋屋子,建筑也应以砖石结构为主。

用石头起大屋子,不是当时中国建筑所长,那么就要聘洋建筑师,用“西法”,增长西式建筑的比例。

关卓凡心目中的颐和园,是一个中西混杂的建筑群。和历史上的清漪园,原时空的颐和园,都颇有不同。

在原时空,关卓凡就有个见解,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外面看着魄力,但里面的空间利用率太低。应用功效更是叫人不敢奉承。

天子后妃的寝宫,外面金碧光辉,里面昏暗狭窄,关卓凡明确记得初见识时闪过的动机:当天子有什么好?有个总裁暗恋我:呆萌灰姑娘

现在既然由我来修这个园子,就要好好过一把设计师的瘾,且看我如何将现代建筑文明注进古典宫廷苑囿。

信任御姐必定会爱好的。

当然。固然中西联合,毕竟还是以中为主,北京周边的石场就可以供给足敷应用的石料。部分特别的石料,关卓凡情愿进口,也不想求诸国内其他处所。

还是运输的问题。海运似乎途远,但单位本钱却远远低过陆路。特别是,中国没有可能在短期内就建设起发达的铁路网。也基础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路,长途运输的用度,远远超过海运;就连时间,也未必快得过漂洋过海。

中国工匠不能制作的石件,如西洋雕塑等,可以一并同船满荷运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伏笔。

外洋供给北京的货物,当然在天津港卸船。像石料、石件这种沉重的货物,卸船之后如何尽快运抵北京呢?

咱们在北京和天津之间修条铁路吧?

单单是为了尽早进住颐和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