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一七七章 前路后路,都是套路(1/2)

第一七七章 前路后路,都是套路(1/2)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所谓“丝三条”,是“洋丝派”把持的丝业公会,因应形势变更,“公决”了三条重要的章程,并得到了官方的背书,可以准行政法规目之了。

第一条,大幅度进步蚕茧的收购价。

这个收购价进步到这样一个程度:普通人家不缫丝,只养蚕,就有委曲温饱的可能;假如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无须太大,单门独户变成拥有二、三名雇工的小型作坊即可,则必小康无忧。

若有茧行私自压低蚕茧的收购价,一经查实,处分极其严格:丝业公会将呈请藩司衙门,吊销该茧行的“部照”。

这一条,除了起到分化、崩溃“土丝派”的“群众基础”——宽大养蚕人家的作用之外,对保证缫丝厂的原材料供给,也有重大的意义:缫丝厂宏大的生产能力,使其成了一只永远喂不饱的“食茧兽”,假如养蚕人家都破产了,先不说会不会产生“不忍言之事”,单说这个原材料供给,就无法保证,毕竟,缫丝厂只缫丝,不养蚕。

另外,蚕茧的收购价进步了,缫丝厂支付给茧行的的“水费”也相应进步了,则茧行的整体利润空间增大,一部分中、小丝行,便有可能转进茧行,分一杯羹,这样,也起到了分化、崩溃“土丝派”本身的作用——既多少有了条退路,则对新式缫丝厂的抵抗的力度,就多少会减轻些。

“进步收茧的价格,”曾国藩捻着山羊胡子,微微的眯着倒三角眼,“确乎是德政!不晓得我想的对不对——这一条,似乎……借镜了盐务整理?”

“涤翁眼力如炬!”关卓凡说道,“食盐的收购价假如过低,则‘灶户’交盐不得值,非售私无认为生——这是私盐猖狂的重要原因之一!任由‘场商’坐地压价,无异逼良为娼!因此,朝廷厘定食盐收购价格,有‘场商’敢坐地压价者,立置重典,尽不宽贷!收茧亦然——这个收购价格,必定要保证养蚕人家能够温饱无虞!”

“灶户”是煮盐的盐民,“场商”是长驻盐场、专门向“灶户”收盐的商人,如同丝行、茧行之于丝户、茧户。

“我蓝本想着,”关卓凡持续说道,“全然仿盐务例,蚕茧的收购价,亦由朝廷出面厘定;后来一想,丝业毕竟不同盐务,盐务向例是官卖,丝业却向例是民营,还是由丝业公会自己来张这个嘴比较好些——呈上来的禀帖,官府照准就是了。”

曾国藩点了点头,“王爷思虑周祥。”

心想,我猜的不错,胡光墉的那些花样,果然是出自你的授意。

不过,也难得你坦然相告。

“还有,”关卓凡说道,“缫丝厂设立之后,丝的产量必定大增,对蚕茧的需求也必定大增,养蚕人家,本来做一份生意的,现在可以做两份生意了,缫丝上的丧失,大半可以补充回来——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嘛!”

“诚如王爷所言,”曾国藩说道,“蛋糕做大了,大伙儿分得手里的,就都多了。”

轩亲王“蛋糕”之譬喻,在如今的官场上,已经是个非常风行的说法了。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是,所以,我亦以涤翁之言为然——有了进步蚕茧收购价这一条,短痛固然难免,不过,应当痛极有限——‘将有不忍言之事’,确实是危言耸听了。”

固然是“短痛”,固然说“痛极有限”,但“短痛”也是痛,“痛极有限”,也还是痛的。

蚕茧收购价格上提的幅度,是“适度”的:上文说过了,普通人家不缫丝,只养蚕,便有“委曲温饱的可能”。

这个“委曲温饱的可能”的另一面,便是“依然存在破产的可能”——养蚕的技巧不过硬,对蚕宝宝的照顾稍有疏忽,天时不好、销路不畅,乃至于单纯的运气不佳,都有导致破产的可能。

蚕茧收购价格上提,之所以定在这样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