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一四七章 钱,钱,钱!(1/4)

第一四七章 钱,钱,钱!(1/4)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_();钱是有了,不过,固然说,这笔钱是从银行直接过付给左宗棠,不必再经北京的户部或顾委会的手,但借款人不是左宗棠本人,而是朝廷,因此,如何过付,第一笔是多少,第二笔是多少,都要经过朝廷的首肯,这里边儿,还是大有讲究的。

在断定军费数目这件事情上,朝廷大员对部队统帅,抱有一以贯之的严重的不信任,总感到你在“报花头”,不论部队统帅报一个什么数目出来,都要打你一个折头,拦腰一刀、砍下一半,也是很常见的嫡女弃后();。

这是缺乏数目字治理能力的无奈之举,朝廷无法断定部队统帅提出的预算的公道性,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好尽量讨价还价。

大多数情况下,朝廷并没有冤枉部队统帅,向军费预算中“注水”,是很广泛的情况,但这种商人议价般的制定预算的方法,会将双方逼进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部队统帅既知道朝廷必定会打自己的折头,便向预算中“注”更多的“水”,以求拦腰一刀之后,所余尚敷所需;朝廷呢,既猜忌你“注”了更多的“水”,便砍价砍得更狠了。

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最严正、最认真的军费预算,变成了一场纯粹的嘴巴官司和数字游戏,对此,部队统帅的“心法”是:不管数目多少,先把第一笔钱拿得手再说,仗既开打,难道还能中途而废?想把仗打下往,后续的粮饷,就得照我开出的数目,不然,就上折子,请朝廷“另简贤能”。

这套要挟的手段,或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奏效,可是,也真有“中途而废”的时候——那是朝廷真拿不出钱来了;更多的时候。是朝廷左支右绌,拆东墙补西墙,前线的部队,则吃了上顿等下顿。有钱就开打,没钱就窝着,拖拖拉拉,本来一年能够打下来的仗,拖拉到三年、五年。

关卓凡下定决心。这种恶劣的“故事”,也要从这次西征开端,彻底地扭转过来。

对于左宗棠开出的一年五百二十万两白银的预算,关卓凡不但没有打一两银子的折头,还说,应当留出必定的“冗余度”——这是一个新词儿,意思说,你要十两银子,我给你十二两,真用不完。你再还给我。

顿了一顿,补充了一句:第一年,我给季翁六百二十万两银子。

左季高的眼睛瞪圆了,几乎不能信任自己的耳朵:我……我这是上辈子积了多大的德啊?竟然碰到了如此体贴的上司?

留心,左宗棠一年五百二十万两银子的预算,并不是在北京的时候,一年三百五十万的预算——那是平定甘肃回乱的预算,新疆的间隔更加远远,各方面的条件更加艰苦,所费自然就更多。

关卓凡此举。并非为收买人心,也不认为多出来的那一百万两银子会打水漂,相反,他认为。这才是最经济的预算之道。

作为穿越者,根据历史材料,关卓凡知道,左宗棠一年五百二十万两白银的预算,并不过火,没“注”多少的“水”;另外。新疆地理,远远殊异,未知之数太多,这个预算,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只着重间隔是非的盘算,对“未知之数”的考虑,实在并不如何充分,因此,留出百分之二十的“冗余度”,是公道的。

更重要的是,假如自己泥于旧例,按照制定军费预算的“潜规矩”,也跟左宗棠讨价还价,就算把预算砍了下来——譬如,从五百二十万两,砍下来个五十万两、一百万两,砍到四百七十万两,甚至四百二十万两,又如何?

本来,新疆的叛乱,今年年内就能平定,成果由于粮饷不继,仗打到了明年、后年,就算一年四百二十万两,两年、三年,不是要八百四十万两、一千二百六十万两?较之六百二十万两,孰多?孰少?

最、最、最重要的是,明年还有明年的事儿——明年,我要和法国人大打出手,可不能北一摊,南一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