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我是慈禧 > 三十三 天津条约 二(1/2)

三十三 天津条约 二(1/2)

上一章重生之我是慈禧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exiaoshuo E小说),高速全文字在线浏览!

然而叶名琛和咸丰对形势的断定,完整毛病。“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决计扩大战斗。上院议员谴责在华官员擅用武力,成果以110:146票被否决。下院议员再提反对议案,以263:246票获得通过。巴麦尊立即解散下院并重新大选,成果巴麦尊获胜。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派额尔金伯爵为特使,启动战斗帷幕。英国还同时与法、美两国联络,谋划联合举动。

“亚罗号”事件产生前的1856年2月,法国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县传教时,被当地官员处逝世,罪名是非法传教。法国记者伯纳?布利赛在其所著《1860——圆明园大灾难》一书里说:马赖神甫遇害“这一事件,激怒了法国天主教徒。法国天子拿破仑三世也深感不安”。两广总督叶名琛对法国提出的道歉、赔偿等请求置之不理,“在巴黎引起愤慨”,法国遂与英国结盟。1857年4月,法国派葛罗男爵为特使,领兵东来。

正在上海交涉“修约”的美国驻华全权委员伯驾,也于此时赶回香港,筹备参与举动。但美国政府婉拒了英国出兵的请求,只答应在“修约”问题上与英、法保持一致,并委派列卫廉代替伯驾,成为正式的驻华公使。与1856年2月,法国“马神甫事件”几乎同时,俄国也本着利益“一体均沾”的原则。派普提雅廷为全权代表,请求与清廷缔结条约。普提雅廷在由恰克图等地进境被拒后,由海路抵天津,仍被拒尽后,遂南下上海、香港,参与英、法、美的举动。一个广州进城问题,怎么会演变成这样空前严重的危机呢?

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清朝下令闭关锁国,仅保存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只准和清朝官府指定的洋行做生意。这些洋行被称做“十三行”。官府通过洋行的行商与外国人打交道,外商则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商馆里,不得随便外出行走,更不许进进内地。

外商要想找官府商谈贸易。只能由行商转递他们写的信。这些信函不能用“递”给某某。或“交”给谁谁这样的字眼。封皮上必须用“呈”这样恭敬的词汇。信的开头也不能用同等的语气,只能用“禀”即“禀报”、“禀示”这样下对上的语气。用乾隆的话讲,就是上国什么都不缺。不需要贸易,蛮夷小国没的东西活不了。开放贸易是对他们开恩,一直是居高临下的不同等姿势。

鸦片战斗以后,广州、上海、福州等五口开放,清廷只通过“十三行”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1844年4月,道光天子调耆英为两广总督,由此开端了两广总督例兼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的惯例。

中国历代朝廷都设立“理藩院”或“礼部”,对外的认识,只有“属国”和“敌国”。朝廷的对外关系就是,凡外来的都是“藩属之国”,只要定期进贡称臣就可以了。与现代外交的同等观念,完整分歧拍。设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后,各国可以不再有和“理藩院”来往的不快,而外国人有事只能找两广总督交涉,使清朝天子仍然避免了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的为难。但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了清廷把持的领域。

清廷开端设立由两广总督治理各国通商事务这个体制的目标,是要将对外关系的领域,局限在贸易和贸易中。清廷无意和各国产生政治上的关系,也无意到国外进行外交运动。但1842年《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贸易的扩大,就非“十三行”时代可比了。贸易的扩大,必定带来政治上的请求。进城的问题,就已经不是靠硬顶能解决的了。

亚罗号”事件之后,英方扩大事态,请求进城。1854年,英国请求“修约”,稍后美、法两国也参加请求“修约”的行列。“修约”的核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重生之我是慈禧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