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梁仕容传记 > 第99章 莲塘开村(1/2)

第99章 莲塘开村(1/2)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再说这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你看似真实的,而仔细去追究却是虚假的;又有不少的故事,你听似荒唐的,可只要细心去揣摩,它却有几分道理。

新江从深山峡谷里流淌出来,在两岸往往会冲积成一片片平整的山间坝子,或是小型盆地,人们通常把这种地方称为平坝地区。平坝上的稻田多是肥沃的潮沙地,天旱旱不着,洪涝荒不了,种庄稼一碗泥巴半碗饭,产量高乃是天字号的良田。它尤其是在新州县城的下游一带,即是距离县城有三、四十来里路的莲塘村、雅古郎、土地岗、七洞、云齐渡口和沙坪坝等村寨,它们就居住在这样的一些田坝子上。这些村寨有的互相连续在一起,有的又被大河与小溪间隔着,或是被山坡和田坝界开着。河谷区的人口稠密,河运便利。当你若是站在新江两岸的山巅上,俯视河谷区里的村寨,只见那一片片青灰色的瓦檐,鳞次般地排列在河谷区的稻田边上。居落的形状有的是一片片地成块状分布,有的又是一列列地为带状延伸着。莲塘村是一个大村寨,村寨背后一排儿大山,莲塘村的前后都是高山,新江从一片深山峡谷里冲荡出来,然后沿着村前的田坝子,自南而北就流到田坝的尾端。它又被从土地岗村后的观音山上,即是从山上延伸到半河中的一堵形同猪嘴似的山崖迎头一拦截,河水在此回漩一番,便淘成一口又深又阔的水潭。自古只因山崖上设有一座观音庙,当地人就把这片水域称之为莲塘。然后河水的主航道又拐了一个弯儿,由一道两山夹峙的窄窄的出口处,流向了远方。

新江主流古称锦水,源出县境天露山脉之锦山。锦水婉转北行200余里,流至一片膏腴之地,古今皆称为天堂镇。江流清澈,青山倒影,炊烟袅袅。唐新州八景之“锦水拖蓝”在此最有神韵。岸边5里,有古村庄名莲塘村,坐北面南,青龙白虎左右相拥。一溪发自后山,曲水回澜,灌田育人。此村中唐之后陆续有梁、倪、张等姓氏居住。今梁氏一脉,明朝中叶由成豪公肇兴,繁衍至今已二十余代。镇内礼洞村、洞心村及市门口地和县大乌村的温姓族群,亦是莲塘村梁姓的分支。有“临江仙”一首赞之:

村舍田园宜居地,

千年叶落花红;

山环水绕莲塘村,

宋元萌祖业,

耕读传家风。

创业艰难谁作证?

小屋尽历初衷

清茶八盏愿相同,

凤鸣天下白,

故地忆梁公。

莲塘村,旧称莲花溪。村前有一朵巨大的莲花横亘村口,溪水流至莲花处,便沿着莲花直冲而下。此花锁住环村溪流。堪舆家言之“金莲锁水口”乃聚财之局。莲塘村坐北向南,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田园平旷,耕作方便。建村以来,祖辈重视村场布局,屋舍分级而建,前低后高,巷道整齐。民国时期,村的东西面皆建有七层高碉楼。梁氏一脉,自成豪公一枝开五叶,繁衍至今已二十多代。

“儿郎莫把少年虚,日务农桑夜读书;半亩良田可立命,三间茅舍自安居。”莲塘村有良田三百多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曾经是村民生活的主旋律,莲塘村尚文之风源远流长,至今村中仍然有四、五座旧书房。现存的这些书房建于晚清与民国时期,承传着莲塘村浓郁的耕读文化。前低后高的村场,凸显谦让孝悌的美德,整齐的横巷竖道,反映出子孙依规守矩。有宋代医家、徽猷阁直学士,中书舍人李璆作《梁氏学古堂》一诗为证:

遥岑列茅簷,近水照蓬户。潇然君子居,一室守环堵。

谁知掩关坐,自有游适所。终朝几案间,独与圣贤语。

藜羹不盈腹,文字饱撑柱。里俗化弦歌,儒冠盛徒侣。

及亲念三釜,拾芹当易取。虽怜范叔寒,未病原宪窭。

我行海隅邦,穷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