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一零七章 杀父之仇(1/3)

第一零七章 杀父之仇(1/3)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奇怪的是,轩军回国之后,关卓凡反倒一度放松了情治工作的力度——刚开真个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简略地说关卓凡不器重情报工作——哪能转变得这么忽然呢?

比如,轩军进鲁剿捻的时候,关卓凡大打“军民鱼水情”的牌,严明军纪,厉禁淫掠,还送了一万五千套棉衣给当地的老百姓,就是为了争取民心,套取情报。这一招很灵光,老百姓不但不再通捻,还积极为官军透风报信,极大地转变了以前剿捻,“官军线人闭塞,捻子消息通达”的被动局面。

在轩军已经中了赖汶光调虎离山之计的情况下,当地圩寨飞马给官军传递消息,华尔得以及时变更安排,堵住了任柱的马队渡小清河北窜之路,为歼灭这支东捻最具战力的部队,打下了不移之基。

剿捻的情报工作,关卓凡走的是一条“到群众中往”、“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之路。实在,在美国的时候,关卓凡抓情报工作,隐隐然玩的也是这一套。这实在是关卓凡在治下出身、长大,打小就对此印象深进,亦颇有所悟的缘故。

这当然是正办。但是,这条门路也有其局限性。重要是老百姓只能接触到自己周边的、社会底层的事务,而情报工作的对象,可不仅仅在市井阛阓之中。关卓凡的对头,更多在高墙朱门之后。

最要害的是,关卓凡并没有在和平时代建立独立高效特务情报机构的明确意识——由于刚开真个时候。他没有感到到有这种需要。

因此。大规模的征伐告一段落。战斗对情报工作的急切需求暂时消散,轩军的情治系统的的建设,便很自然地放缓甚至停止了下来。

缺乏“制度土壤”也算原因之一。

清朝没有前明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机构,政府既没有刺探阴私隐秘的意识和兴趣,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从好的方面说,这是政治清明的表现;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干传统。处理相干信息的能力,会受到必定影响;对于信息变更的敏感度,也会比较的弱。

轩军毕竟是从这个“制度土壤”中长出来的。传统的军事举动,只有“哨探”的做法,没有完整、系统的情报搜集、储备、收拾、分析、断定的概念,关卓凡再怎么开穿越金手指,也不能不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相当的制约。

《孙子兵法》中,倒有所谓“五间”之说——“乡间”、“内间”、“反间”、“生间”、“逝世间”。

“乡间”,是用敌方乡人做间谍;“内间”,用敌方员吏做间谍;“反间”。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生间”,就是刺探敌情后顺利生还;“逝世间”。用潜进敌方的我方间谍传递假情报,使敌上当——事后,我方间谍不免身份裸露,被敌处逝世,乃谓之“逝世间”。

这“五间”,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大伙儿学以致用的时候,大多零打坏敲;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完整系统地实行“五间”的,少之又少。

安德海一案,关卓凡猛然惊醒于自己的“短板”—— 若论情治资源之丰,自己何止千百倍于那个逝世太监?怎么会如此后知后觉,落了个逝世太监的后手?

懵懵懂懂地,几为阉人所算——耻辱啊,耻辱!

资源虽丰,运用不善,这不是“志自得满”、“疏忽大意”就能够交代过往的。

情报的作用,不是为了被动应变,而是在经年累月获取大批材料的条件下,收拾、分析、断定,找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预感机兆”,制敌于先。自己没措施躲到暗影里,就得把敌人拉到聚光灯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举一动,尽在控制。

敌人若有异动,我即先发制人。

痛定思痛,关卓凡决心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直接对自己负责的情报机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