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六十一章 以数年之功 定百世之基(1/2)

第六十一章 以数年之功 定百世之基(1/2)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太后出巡,再怎么“敕罢銮仪故事”,再怎么节俭,再怎么低调,也不是背包客穷游,事先必须做精致周到的谋划。- 何处设行宫,如何关防安排,准备什么供奉,日程行程怎样安排,全部都要事前断定下来。而这些事项,一经断定,几乎不容更改。

比如,假如太后走着走着,忽然血汗来潮,想到四周的什么名山古刹往礼一礼佛,进一进香,那么,匆促之间,斋饭如何准备?山上山下、庙里庙外,事先未经具体勘察,关防如何设置?太后礼佛,可不比普通香客,扈从少说也要数以百计,他们的轿马膳食,又如何准备?

匆促混乱之中,最轻易出状态;就算不出什么大篓子,一路供奉摆设,也难尽如人意。就算圣心体谅,下面的人也必发牢骚。给太后“办粮台”,就变成最最吃力不谄谀的一桩差使了。

更糟糕的是,如此一来,之后的行程就全部打乱了。

本来应当申正二刻赶到驻跸的行宫的,成果由于在山上的耽误,变成了戌初一刻才干赶到。那么,到底是“桍腹从公”,大伙儿摸黑饿着肚子赶路呢?还是就地扎营?假如就地扎营,前不着村,后不挨店,队伍又没有携带什么辎重,是请圣母皇太后抱着水壶啃干粮呢?还是请圣母皇太后和关贝勒滚行军床呢?

这个情况,慈禧大致是晓得的,乃有此一问。言语之间,婉转表现的。实在不是“抱怨”。而是“体谅”。

不过。关卓凡的答复也不算虚安慰。

第一,没有转变路线,没有增长供奉,即没有增长额外的麻烦;第二,队伍是全骑兵流,行进速度是有相当弹性的。就是说,之前安排好的行程是留有必定的“冗余度”的。马儿本来只是徐走,略微加快速度。是非常轻松的事情。用午膳的“尖站”,大约要比原打算晚两刻钟达到;晚上驻跸的行宫,还是有足够把握按时达到的。

所以,关贝勒有足够的底气和圣母皇太后没完没了地“赖床”。

闲话少说,书回正传。

炕几上端端正正地摆着白折子——之前,关卓凡出来拾掇御姐衣物的时候,将折子捡了起来,摆好了。

关卓凡旋转煤油灯底座上的旋钮,调长了已经烧短了的棉芯,煤油灯的光芒重新亮了起来。

慈禧坐在炕沿上。拿起折子,指了指炕几的另一边。说道:“你也坐吧。”

关卓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个臣不能奉诏。现在不是在床……呃,现在是研议政务,君臣分际,要清明确楚。”

御姐轻轻地瞄了他一眼,眼底一片波光潋滟。接着嫣然一笑,说道:“随你吧——那你就坐在椅子上好了。”

“是,谢太后赐坐。”

慈禧开端细看折子。

折子是督办陕甘军务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拜发的,奏陈进甘平回机宜。

左宗棠开门见山:“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军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今陕省贼氛涤尽,饷道无中梗之患,客军无后顾之忧,师行无阻,乃得一意进剿。如此,已复之地不令再被贼扰,当进战时即预收善后之效,殆无牵制之虞矣!民志克定,兵力常盈。事先计之虽似迟延,事后观之反为妥速。”

这段话很有意思。虽未具名,但既言“陕省贼氛涤尽”,并自承大受其益,实在就是扎扎实实地捧了关卓凡一把。以“左骡子”的目高于,重点是借此引出左宗棠自个儿的剿回的策略:步步推动,稳扎稳打,一次解决,不再重复。

左宗棠的这个意思,慈禧看了出来,但她无法断定左宗棠的策略正确与否。毕竟,关卓凡旬月之间定陕,成功之速,给两宫皇太后的印象太深进了。

对于慈禧的这个疑问,关卓凡以十分确定的口吻答复道:“回太后,左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