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五十四章 如中魔怔(1/2)

第五十四章 如中魔怔(1/2)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03();

之前的上谕,已阐明此次“太后阅兵”,轩军自“毅勇虔诚多罗贝勒臣关卓凡”以下,“甲胄在身”者,“以军礼觐见”。 可是除了轩军,当时的清朝部队中,不但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军礼,甚至也谈不上专门的军礼。军中同袍之间,武官文官之间,行的还是官场的庭参礼。至于臣子对君主,更加是不必说了。

轩军内部所行,当然是近现代部队的标准礼节。可午门之下,百官之前,拿这一套用诸天子和两宫皇太后,未免过于骇人眼目。所谓步子太大,是要扯着蛋的,这种事,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来,要有个适当的过渡。

这个“适当的过渡”,就是关卓凡现行的这种古军礼。这种礼节,当时的旧部队中,也在必定领域内应用着,这个场合拿来用用,既不必走回打千叩首的老路,也能够为守旧派人士吸收。

关卓凡起身之后,天子和两宫皇太后降辇,天子站到一边,两宫皇太后相对微微一福,表现就此分别,一个“东巡狩”,一个“守社稷”,各司其职。

关卓凡快步走到马车前面,拉开了车门。

紧接着有人上来,摆好了脚踏。

圣母皇太后将手搭在长春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胳膊上,缓步向车子走来,贴身侍女玉儿紧跟其后。

“气逝世风灯”映照之下,关卓凡看见,御姐一对俏丽的凤眼中,熠熠生辉。

到了车子跟前,圣母皇太后有意无意,斜斜向关贝勒瞄了一眼。关贝勒昂首挺胸,四目相交,都看到了小小一团火焰,在对方的眼底跳跃。

李莲英警惕服侍,圣母皇太后从容拾步登车,在车子的后座坐定了。

哎呦,这个位子——

坐垫和靠背。都软乎乎的,可人坐了上往,却隐隐有股力道向上托着,身子并不会陷将下往。那种“欲拒还迎”的感到,着实奥妙!

李莲英退开,玉儿登车,坐在侧边的一张小皮杌子上。面对车门。

脚踏移开,关卓凡关上车门。转身认镫上马。

名赞官高喊“起”,礼兵队先导,关卓凡随扈,马车辚辚开动了。最后一个阴阳引路人

除了母后皇太后,小天子打头,王公亲贵、文武百官,一律“跪送”。

午门城楼上,第三次钟鼓大作。

“外广场”的一千名轩军近卫团骑兵,调转马头。五骑一横列,一队又一队,跟了上往。

“太后阅兵”终于成行了。

*

*

出了皇城,北京城热烈得跟过年一样。

“太后阅兵”是“千古未之有也”的盛事,轩军近卫团则几乎已被口耳相传成了天兵神将——轩军近卫团扈从太后“出巡阅兵”,这个热烈,谁不要瞧?

天气尚未破晓。大清门至正阳门,正阳门至永定门,道路两边的人群,已是密密麻麻。顺天府和步军统领衙门倾巢出动,保持秩序。

“太后东巡”的队伍,在北京城内的行进路线。是由大清门而正阳门,自正阳门出内城;由正阳门而永定门,自永定门出外城,然后迤逦而南。

这支队伍,在北京人的想象中,应当是龙旗蔽日,华盖相承。花衣蟒袍,翎顶光辉;满眼钺、瓜、斧、镫,盈耳金、石、丝、竹。太后、皇上“出巡”哎——说书的不是这么说的么?唱戏的不是这么唱的么?老辈人不是这么讲的么?

而眼前的队伍,除了最前边的两杆在风中猎猎作响的“轩”字旗外,什么花样也没有了。

似乎应当有些扫兴——可是,且慢,北京人还从来没有见过精气神儿这么足的一支部队!

士兵们都骑在马上,冷风如刀,人儿和马儿,却统统抬高了头,挺高了胸脯。凌晨的阳光照射着,每一匹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