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乱清 > 第二十九章 向东还是向西(1/3)

第二十九章 向东还是向西(1/3)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蔡寿祺准时到了毅勇虔诚贝子府,被从角门接了进往。蔡寿祺愈加惊喜:如此机密,果然是要“办大事”了!

一直被延进书房。一见关卓凡,蔡寿祺便行大礼,关卓凡伸手相扶,连声说道:“蔡先生,我敬你国士,可不好行这样的礼。”

蔡寿祺头脑晕乎乎的:称“先生”而不名,贝子是真待我以国士了!

他保持“礼不可废”,到底磕了头。

这一谈就是一个时辰,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上朝,出来这么一个消息:惇王病了,明天告祭太庙,他的告祭后殿的差使空了出来。

“奉旨办理告祭太庙事务”的恭王当场举荐关卓凡接任。

关卓凡很是愣了一愣。

告祭太庙,就是向列祖列宗报告捻、回乱平的大喜事。本来这是天子的工作,但小天子太小,做不来这个活计,循例遣宗室中位分最高者代天子告祭。

告祭太庙分告祭中殿和告祭后殿。中殿即正殿,告祭中殿是天子的责任,由老惠亲王代表天子告祭;后殿按例遣官告祭,这个差使派给了惇王。

惇王生病,后面还排着一堆王爷贝勒,本来轮不到关卓凡这个贝子,但作为赐给关卓凡的一种特别的荣誉,派他告祭太庙后殿也无不可;何况捻、回为他所平,由他亲身来向列祖列宗报喜,也有特别的意义。

慈禧马上称好,慈安自无异议,于是没等关卓凡发表意见,恭王的提议就通过了。

事出匆促,关卓凡找不出推辞的理由,但心里莫名奥妙地不安。

以他的断定,恭王不应当再给他锦上添花了;而且,另外一个当事人是惇王。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关卓凡固然是学历史的,但太庙的祭奠太冷门了,他并不如何懂得。只知道什么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程序无比繁复。

但这个倒不是问题,他这个承祭官实在什么头脑都不用动,由于所有的程序都会有太常寺的赞礼官唱礼唆使,他们让你干嘛就干嘛,行礼如仪就是了。

假如有人想玩花样,能怎么玩呢?

想不出来,毕竟对大部分的细节并不懂得。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见步行步吧。

越日,天没亮就起身。大伙儿在午门前集中。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门请旨,准奏。于是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齐集朝服跪送。导迎宣传设而不作。

一路浩浩荡荡,出端门,左拐进太庙街,自街门进,至太庙南门,承祭官们下轿,进太庙,至大戟门“幄次”,即俗称“小金殿”者——这是在开端正式的祭奠仪式前。用来给天子和承祭官们歇脚、盥洗的处所。

大佬们待在“小金殿”的这段时间里,司礼们从“神库”中把各位前任天子的“神主”请了出来,安坐殿内神龛之中。

这样,告祭太庙的筹备工作就算完成了。老惠亲王和关卓凡分头举动,一个往正殿。一个往后殿,同时开端了冗长繁复的祭奠运动。

过程就不细表了,总之大半天折腾下来,全部告祭结束之后,关卓凡头晕脑胀,比指挥了一场战斗还累。

第二天就失事了。

一个叫做吴凤阁的御史上折,弹劾关卓凡主持告祭太庙后殿的时候“失礼”。

事情出在进进后殿的过程中。

程序应当是这样子的:太常寺的赞礼官引承祭官至后殿垣门,承祭官东向立;然后赞礼官引承祭官进垣门右门,升右阶,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

关卓凡在后殿垣门前,是西向立的。

由于那个太常寺的赞礼官就是这么“唱礼”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乱清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