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虽然在地图上看起来很窄,但实际上能走的路还是很多的。>
现在又不是后世,姜云枫不可能让整个西汉都修上水泥路,即便是要修那也是很长时间以后的事情了,在初期他只是准备挑选几条交通要道去修。>
正所谓道路千万条,安全……咳咳,是能选择的路很多。>
霍光的说法姜云枫也赞同,他也知道在有了养路费这一项之后商人们肯定是会选择走那些不要钱的路,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不过这无所谓,因为他修建这水泥路的本意是为了交通,而到居延那边更是为了战争的快速支援以及后续辎重的运输,收养路费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的事情。>
然而,商人逐利是天性。>
水泥路的运输速度和那些所谓的官道实则是泥土路没法比的,快多少姜云枫现在还不敢说,但在他看来长此以往累积下来的话肯定是有效果的。>
比如同样的两个商队,走水泥路的一年下来不得比走土路的多走个几趟?>
所以说虽然表面上看走水泥路要交钱,但实际上速度加快了之后你的运输量和销售量都增加了,这就是收益了。>
或许在早期这个效果还很难看出来,但姜云枫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肯定会有人发现这一点。>
没人发现也不要紧,他可以让人去发现。>
朝廷之前为了往西域卖玻璃的商队还没有解散呢,到时候就让他们去走水泥路,效果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
想象一下,两个商队同时出发,但是当你刚到目的地的时候发现人家已经卖完了货甚至还装好了下一车货准备出发了,走的时候还给你来上一句“哟,来了啊,你慢慢卖,我先回去了。”>
这给谁谁受得了?>
而且市场是有饱和度的,想象一下如果都是卖玻璃的,人家比你到得早,下一趟来得也比你快,这样一来人家的货都卖完了你还卖个啥,寂寞吗?>
所以说养路费这事儿姜云枫根本就不需要担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市场的竞争商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运输速度更快的水泥路,不谈的话等待他们的就是市场的淘汰。>
水泥路也算是被姜云枫给搁置下来的计划之一了,而且还是搁置了很久很久的。>
交通的顺畅是保证战争甚至是统治的前提,但奈何刘彻给他儿子留下来的摊子实在是有点儿破,破到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姜云枫依旧只能是处在维持之中稳步发展的情况下。>
没办法,很多硬性的条件都没有,姜云枫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好在现在也不晚,而且姜云枫选的这个时间点也算是勉强合适,正好是在小麦收获完成、下一季的大豆和小米都已经种下去之后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百姓还算是有时间,田地里除草的那些活儿即便是老弱妇孺也能够完成。>
而且今年西汉其实也不需要太多的百姓出徭役,如果不是姜云枫想在入冬之前让徐扬两州那边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收上一季粮食的话甚至都不需要动用百姓。>
只不过来回调动战俘实在是太麻烦了,光是在路上浪费的时间怕是就少说要一个月左右。>
这样算下来倒还不如让百姓们出徭役了。>
好在姜云枫这两年在对待百姓这方面还是极好的,减免赋税、发放仙粮粮种、表面以赈贷法实则是免费给百姓发放粮种等政策都让百姓的好感度大幅度提升了,所以在徭役这事儿上百姓们倒是没有那种抵触感。>
不光是没有抵触感,百姓们甚至还属于踊跃报名的那种。>
今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