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仙侠修真 >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 第二十八章合拍(1/2)

第二十八章合拍(1/2)

上一章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票房分账虽然麻烦,但对内地来说,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把香港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死死的绑在内地,这对宣传第一,赚钱第二的政府来说,诱惑力比买片花要大的多。

因此沈冲觉得,如果香港电影能进入内地放映,票房分账模式,还是颇有竞争力的,不过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如何,不是他可以左右的,能做的,也只是用心写好报告,尽力鼓吹票房分账,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反正在改革开放之初,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都有可能生。

比如1985年,就有一份名叫《现代人报》的报纸在广东成立,港资控股过7o%,堂而皇之的在全国行,销量7o多万,风头甚至盖过了南方第一大报《羊城晚报》,成为很多机关单位最受欢迎的报纸,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只不过这份报纸时运不济,在1994年,先被猪一样的香港队友拖累,接着又被同城道友《南方周末》牵连,撑了九年之后,最终还是寿终正寝了,从那以后,内地再无外资控股的报纸媒体。(注1)

……

沈冲在招待所呆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又被电影局召了过去。

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演讲内容,以难以想象的度在北京电影圈里流传,让《空山灵雨》的热度急剧飙升,拷贝从中南海出来,刚送到北影学院,还没来得及再放,就被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借鉴香港先进拍摄技术”的名义借走了,北影厂放了一天,电影局又以“参考海外成熟的合作制片模式”为由拿走了……

说实话,这有远沈冲的预料,他把《空山灵雨》带到北京,其最初目的,就好像暴户买了世界名画,到处显摆一样,用来妆点自己品位而已。

胡金铨是公认的武侠电影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在他之前,武侠电影是胡打乱斗的街头把戏,在他之后,武侠电影登堂入室,自成一派,成为世界影坛独特的一个电影类型。

他和李翰祥,楚原,张彻一起,并称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四大名导”,其余几人,作品数量数以十计,票房累计数以千万,而胡金铨寥寥数部作品,单片最高票房不过3oo万,却能和他们并驾齐驱,颇有几分“孤篇横绝,竟成大家”的风范,可见其指导的电影质量,非同一般。

不仅如此,还曾有影评人说过,胡金铨在武侠电影上的地位,就如同金庸在武侠上的地位一样,自他之后,再无武侠。

虽然有过誉之嫌,但后世口碑上佳的武侠电影,无不笼罩在胡金铨的影子之下。

徐克视胡金铨为偶像,先是力邀他拍摄《笑傲江湖》,闹翻之后,还自打耳光,又去翻拍他1967年的经典《龙门客栈》,可见胡金铨对他的影响之大。

《卧虎藏龙》以所谓的东方含蓄内敛情调著称,可无论镜头画面,还是节奏风格,处处和《空山灵雨》契合,李安在访谈中对胡金铨推崇备至。

还有那部女主怎么弄都不死的《十面埋伏》,很多地方几乎完全仿照《侠女》,张艺谋也自承向胡金铨致敬。

由此可见,胡金铨的大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每部武侠电影,都是精品,是压片库的宝贝,所以沈冲不惜血本,购买了《空山灵雨》,不仅如此,他还打算把同样票房惨败的《山中传奇》收入囊中,只不过急着来北京,没来得及下手而已。

然而这番小心思,在北京可谓是给瞎子抛媚眼——喜欢《空山灵雨》艺术价值的人,暂时还看不到它,而看过的观众,却更关心别的东西。

比如这次放映,在座的观众,大都是电影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更关心的,是《空山灵雨》去韩国拍摄的合作流程。

放映结束后,魏报国一个箭步走上台,满面红光的高声宣布:“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香港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