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近觉得自己最后一篇用白话文写出来,大概率会被考官黜落。>
考生的答卷都是经由誊抄和糊名的,即便赵祯在此也没法帮林近过关。>
林近第一张诗赋答卷自然不用提,几位考官都是给标了一个“通”字。>
主考官细细回味林近的三首诗后道:“此次发解试解元非此人莫属。”>
考官在批阅完答卷后,会拆开糊名抄录考生名字发放下一场试卷。>
主考官拆开答卷的糊名,准备抄录考生名字,见到是林致远,微微一笑,想起了赵祯前几日召自己进宫嘱咐的事。>
而林近的第二张试经的答卷却引起了考官的争论。>
林近以尧舜开始写起,第一句就有些不对了,那段试经主要是歌颂的尧而非舜,然而林近先提及尧舜之贤德,后面通篇马屁都拍在了赵祯身上。>
什么敬仰之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又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
其中一位考官怒骂,此子将来必为幸臣尔,理应黜落。>
另一位副考官则道:“你莫非觉得这份答题中所言有错?”>
那考官回道:“所言虽无错,他开头便是错了,此句是赞美尧的功绩,而他却将舜也写了进去。”>
一位副考官又道:“既然提起尧又如何能将舜落下?世人提及尧必然要连带着舜,反之亦是如此。”>
几位考官争论许久,最终还是给林近通过了,这也是他第二场试卷结果等的久的缘由。>
当拆开糊名看到名字的时候,主考官心中莫名一惊,又是林致远,竟写的如此溜须拍马之言,无奈的摇了摇头。>
到了审阅第三道策论答卷时,一位考官看到林近的答卷竟然用的是白话文。>
不由的道:“这个人是怎么过得前两场考试,为何第三场用市井白话答题?”>
众考官闻言也觉得稀奇,都是一个意思直接黜落。>
宋人不用白话文写文章,觉得白话文粗鄙,但林近的白话文也非是一般人能比的,行文流畅读起来也是很有美感的。>
那考官又说道:“咦!此文虽是白话文写的倒是极为详实,想来也是下了苦功的。”>
众人闻言纷纷摇头,写的再好也是要黜落的。>
主考官却是又想起了赵祯的话,“林致远必会搞出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出来,你要盯紧了。”>
想到此处开口说道:“拿过来给我看看。”>
主考官接过林近的那份答卷,看了看也觉得匪夷所思,历届科举没发生过这种事,不由的又担忧了几分。>
虽说只是发解试,但是这张答卷一旦否了,他也是无力更改的,若真是那林致远的答卷,可就麻烦了。>
细细读过一遍,惊讶万分。>
思忖了片刻才道:“这张答卷虽然是用的白话文,但是这策论写的确实极为详实,而且观点直指我朝马政弊端,并给出了应对之法,让人实在难办。”>
一位考官也接过答卷仔细读了一遍,点点头道:“不如去请群牧司的官员来看看吧!”>
策论考的是马政,群牧司也是派>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了两位官员来此给考官答疑解惑的,只是并不被考官们重视,被安置在了贡院的待客之处休息。>
主考官点点头道:“派人去请群牧司的人来此。”>
群牧司的两个官员悠闲的喝着茶吃着点心,此时却是清闲的很。>
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