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 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1/4)

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1/4)

上一章争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七月初,秋天刚刚来临,济州岛上却还没什么征兆,依旧是夏雨绵绵,这个时代又不会有天气预报,但好在夏雨绵绵并没有辜负这个词,并不碍事。

岛上不管是兵衙还是政衙囤积的银钱都屈指可数,能够拿得出来流动资金更是不足一万两,可以说方生自从打通了盐路就再没这么窘迫后,只是没想到最近大动作不断,再加上那场和朝鲜水师的局部海战,光这两项的支出就达七万两之多。

七万两说多不多,也就是济州岛大半个月的利润,但偏偏不管是养兵还是发展科技树都是烧钱而不是用钱。

仅仅是这两个月,方生花在费尔南多大学里的银两就高达三万两,平均一天五百两,这笔巨资不但让车晚真叫苦连天,就连方生也为这笔支出头疼。

甚至狠下心来把学校弄成教育产业,共和国不就是这么干的,不也是像模像样的,那些个校长们吃饱喝足,只是养出了一堆社会渣滓而已。

不过这些社会渣滓至少加减乘除分得清,百分之八十的字能认全而已,呵呵。

只不过学校不光是车晚真有意见,除了孟千远在山东没发表意见之外,甚至是李越也曾暗示消减这部分的开支,一样被方生不客气的驳回。

“教育是百年之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谁再说就扣当月的俸禄。”方生不客气的驳回,而且还不是暗地里和李越说,而是将这句话写在政衙大门口,顺带窃取了后世某个总理的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个总理一直是方生的偶像,方生做不到不低头,也没人敢让他低,独裁者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做的,但在大明,他不做也不行,所谓的民主,即使在现代的中国也被证实行不通。

三下两除二,每个月收入的银钱又固定在十五万上下,剩的下来才有鬼,除此之外要是有了额外的支出,那就是真的大事不好了。

不得已方生只好琢磨新的商路,光有一条盐路并不够,这几年自己这边的盐货卖得好,那也是陕西的反贼阻隔了青盐的盐路,而粗劣的淮盐又摆不上台面,这才使海盐大行其道,年初自从农民军大部窜入河北,陕西贼势大减,青盐的盐路虽说还是一时未通,但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不过这通了和没通也就是半斤八两,运不出多少盐来,所以方生倒不担心。

不过这盐路也确实不能出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不能让人把熬制精制海盐的方法泄露出去,到时候可就不光是一家淮盐跑出来竞争,大明沿海的那些个商家们哪个都不会缺了检漏的机会!

方生精打细算的算着,不到半天就头昏脑胀,不禁开始佩服一众古人,怪不得数量都是大致、左右,原来这还真是算不清。

笔算可不比现代的计算机,就算是能力再差的会计,计算器也总会用,总比看着繁体字加减来的好。

好在查账本来就不是方生的事,他一时兴起看起来账单那也是因为不得不看,此时有了结果自然是扔到一边,赚钱的事不是他操办的,不过点子自然得他来想,如今盐路就算是想挤开淮盐,那自然是比大收入,怕是翻一番都不止,可短时间内却无法办妥,更别说解了燃眉之急。

至于济州岛产出的商品运往朝鲜、倭国、山东贩卖,那也是零零碎碎,大多被截留下来用来各地掩饰,能上交也不在最近。

不过好在毛承禄带回的消息并不坏,德川幕府虽然不肯废除锁国令,但也并未阻拦天朝上国的船只来往,虽然这只商队的的方向是在朝鲜奇怪了点,不过毕竟是德川幕府也知道一些大明内忧外患的事,只当是一批大明子民流落异国他乡,也并不横加阻拦,只不过只能和德川幕府自己的商队贸易而已,但也还算价格公道,德川家光很是喜好大明文化,底下的人对大明也是心存倾慕,上上下下还算得上和大明亲密,当初的锁国令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争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