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梁仕容传记 > 第619章 般若品第二释上(1/2)

第619章 般若品第二释上(1/2)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再说张柬之朗诵完《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后,宣布休息一刻。

不知什么时候,堂内己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听众之中,听得懂的有之;听得似懂非懂的有之;怀着好奇心闻讯赶来聆听的也有之……当他们听到台上那位朗诵《六祖坛经》的人宣布休息一刻,都在原地上立着不动,生怕离开一下,回来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位了。

也难怪,《六祖坛经》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张柬之的朗诵口才也魅力四射,听者又岂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都想接下来听台上那位先生阐释这部中国佛教著作唯一一部被尊称为“经”的《六祖坛经》的佛学思想,“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更想知道,如何修行,“众生佳可成佛”的菩提自性。

休息一刻后,张柬之书接上一回,开始阐释般若品第二: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接着,六祖大师又说:“善知识!菩提智能,世间众生本来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

六祖大师道:“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能。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能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甚么叫做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着空。第一不要执着空!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静坐,这就是执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着,心境朗照如同虚空,就称之为大,所以梵语叫做摩诃。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坐,甚么也不想,自以为这就是大。这样的人不足以和他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的时候历历分明,应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来去自由,心体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开发真如自性,转迷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平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