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梁仕容传记 > 第408章 年味儿下(1/3)

第408章 年味儿下(1/3)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在慧能度过的童年时光中,儿时和爹爹、娘亲在一起过年,是他人生最值得回味的时光,那时的年味儿最浓。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这是慧能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也许就是儿时就卢行瑫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春节前五六天,就陆陆续续有人来拿着红纸来找卢行瑫写春联。

卢行瑫就在家门前摆起了专门的小方桌,一摞摞红红的春联纸和黑黑的一大瓶浓墨。要求代写春联的都是邻居,所以,卢行瑫写春联不仅分文不收,还根据来人的需求,挑选相应的春联内容。

慧能在时二岁时,他就跟着爹爹模仿写“福”字,且模仿得有模有样。因此,慧能也来凑热闹,摊开红色,手执毛笔,即席挥毫。

虽然他写的“福”字还未达到他爹爹的书法水平,可邻居们毫不介意,他们要的是图个吉利,看到一个个“福”字在慧能幼小的手下腕底流泻而出,那浓浓的年味也就和着墨香扑面而来了。

贴春联也是难忘的,那时,慧能他娘亲还用木薯粉自制了浆糊,供大家一起拿去用。慧能他爹爹会端来家里的长条凳,在门两边刷上浆糊。先将春联隔空虚拟地放在要贴的位置,然后在两米开外,肉眼判断春联是否放正了。

那时,爹爹一改往日的严肃,态度特别好,特别“听从”慧能的指挥。“左边再高点”,“右边再低点”……最后在老小齐上阵的努力下,红红的春联端正牢固地贴在了大门两边。这项内容基本上是年三十下午完成。

慧能记得儿时的大年三十,有很多的忌讳:比如不准骂人、不准说脏话;不能扫地和出门倒垃圾。不然的话,就会骂一年的人、说一年的脏话、一年的财气都会被扫地出门。年饭前爹爹总要在堂屋里的神堂上点燃蜡烛和香火,虔诚拜上几拜。那一刻,

他和娘亲噤若寒蝉,必恭必敬的站在一边看着:爹爹是一脸的庄严,在烛光的摇曳里,曲直着他的背,双手合十、颤悠悠贴着前额,顶礼膜拜。

慧能沐浴着温馨的烛香,望着那燃着的香火向上飘逸着的缕缕青烟,揣摩着亚爹心底的祝福:大约一定是祈求新年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之类。仪式结束,爹爹就会点燃一支烟,从柜子里拿出鞭炮:“快来,大家一起放鞭炮去”于是慧能欢呼雀跃地奔出大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便随即响起……

拿利是也是难忘的。慧能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压岁钱”。不过长辈们发的“发压岁钱”大多数都是要上缴的。娘亲说长辈给小孩的压岁钱,由会帮攒着,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

后来,慧能反应过来了,只有舅父、舅母和村里结了婚的大人给的利是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大年初一,我家代销店里是最热闹的。因为邻居们都要来买“斤头”。斤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亲访友的礼物。那会,

走大王,也是慧能儿时最喜欢看的民间表现节目。

儿时的慧能,他嚷着跟爹爹去看走大王。集成墟官洞、雅岗、夏芦等村寨,过年盛行“走大王”。

“走大王”是“游神”的俗称,只是夏芦村的“游神”活动,是采取独具特色的“走”的方式抬大王去游村,所以一直以来俗称为“走大王”。

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相传由高要迁来的伍姓夏芦村人,在开村初期无论如何勤劳都难以维持生计,后一长者说有仙人报梦给他,夏芦村地势呈船形,船要动才能有生机,此长辈与族人经过回忆梦中仙人模样,用泥塑出来,由人们举着走遍整条村场,当年果然就有好收成,后来坚持了下来,形成了“走大王”的习俗。另一说法是:相传有一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梁仕容传记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