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5章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2/4)

第65章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2/4)

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
间有余,在北疆多视察盘桓些日子。”

东海上,遇到台风可不是闹着玩的。刘备的舰队可以不怕别的,但一定要敬畏自然。两千吨的船在台风面前也毫无抵抗之力。

刘备这才应允。

随后几天,他少不了跟其他各地视察一样,问起当地具体的民情民生,甚至还好奇亲耕体验了一下。

主要是他发现,闽中地区虽然绝对人数还不多,山区地形也那么复杂,但百姓生活是真的可以,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甚至年节都能吃得起肉,这哪里像是移民前都是赤贫的“泰山贼、青州兵”呢。

其实不光刘备诧异,连十年没回扬州的李素,都有些诧异。

因为他看到如今闽地各县,开荒力度非常之大,人均占有田地很多。虽然平原上的田有分田上限,不许乱占无主之地。但山坡地却是朝廷不管的,随便占。

很多闽地百姓,已经远超了人均一百汉亩平原田地的规模,有些有两三百汉亩的,还能休耕轮作,山田更是人人都能占上几百亩。

平原上灌溉最好、不涝不旱的田地,全部中上双季稻,生长期比吴越还长一些,产量也更有保证。

过于靠近闽江jin江河岸的低洼湿地,则是挖淤泥堆积圩田,圩田种芋头,挖深的位置种菱角菰米莲藕。

灌溉差点的平整旱田,全部种上了甘蔗,再高处崎岖一点,满满都是茶叶。这小日子过得,每家每户都嫌劳动力不够用,可了劲儿地生娃,太恐怖了。

李素前世是就知道闽中之地,茶叶产业后来发展得比两浙还恐怖。毕竟武夷山乌龙茶那是霸榜几百年的外贸拳头产品。

如今这些闽中人的种茶手艺,还就是当年李素坐镇扬州时,官府出面从益州和吴越组织人手、劝农教导这些北方来的移民掌握技术。

所以闽中茶业繁荣,李素是可以理解的。他只是没想到,为什么连种甘蔗和制糖也那么繁荣——历史上,好像没听说闽地是蔗糖的重要产区吧?

为此,他还深入了解了一番,最后总算恍然大悟:历史上闽地在海贸发达后,只有茶业繁荣,主要是茶树只占用山坡地!稍微整顿一下梯田就能种。

甘蔗虽然也适应南方气候,之前在益州湿润温暖的地区也有种,但毕竟对地块的平整度还是有要求的。

梯田也能种甘蔗,但不能像种茶的梯田那样一行一个高度,得宽一点,需要的工程量就比较大。

后世闽地甘蔗不发达,主要是人口多了,平地太稀缺。海贸发达时,闽地人口都过千万了,平原耕地才占全省面积一成、养活全部人口都不够,剩下九成都是山区,哪能浪费平地种甘蔗?

现在却不同,才六十万人呢,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却已经提上来了,多种粮食根本吃不完,对外海运卖粮又不划算,毕竟海运也要成本,而粮食的价值密度太低。

所以闽江两岸空出来的、稍微平一些的旱田,就全部种甘蔗呗!

在泉县,在东冶,各处都有十几年前来的贫穷移民、自发原始积累后开榨糖工场,或者炒茶作坊。官府也依法管理、照章收税。

一个封闭的、对外没有多少税负的世外桃源,只要海贸以贵重品抵扣纳税、对朝廷承担义务,最后居然能发展到如此小而美的小国寡民状态,也算是叹为观止了。

有生产力,人口却还远不饱和,这种日子对普通平民而言真是可遇不可求。

视察完之后,刘备在登船离开时,还忍不住把李素招到他自己休息的舱室内,屏退左右跟李素开玩笑:

谷/san“贤弟,前些年没有立够功劳、把会稽郡二十二县全部获封到手,现在有没有后悔?

朕记得,当时你的封地,就差这闽中之地了吧?如今发展得这么好,还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